彆着急給代糖判死刑
人們幾乎已經進入了一個談糖色變的時代。
當代糖的出現終於可以打破甜蜜魔咒時,新的焦慮又誕生了——2月末,《自然·醫學》雜誌上發表的一篇研究指出,赤蘚糖醇可能與心腦血管疾病存在相關。
消息一出來就在國內引起了巨大討論,只看到結論的人們慌了,“完美代糖赤蘚糖醇跌落神壇”“代糖有害實錘了”等言論一時甚囂塵上。一位網友說,“赤蘚糖醇不安全了這個研究我真的驚恐,我已經用它代替白砂糖七年了,它不是一種幾乎沒有風險的天然甜味劑嗎?”
如其所說,赤蘚糖醇一直被視爲最安全的代糖。它是一種天然甜味劑,在許多水果中也普遍存在,因爲不含熱量且與蔗糖口感相近,赤蘚糖醇一度受到消費者市場的歡迎。來自觀研天下的數據顯示,2019年市場爆發前我國赤蘚糖醇的年總消耗量爲1.12萬噸,預計到2025年將達到13.8萬噸,年均複合增長率約應爲27%[1]。
如此巨大的消耗量,意味着在減糖的飲食趨勢下,天然甜味劑將作爲代糖越來越普遍地進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因此,人們關心代糖的安全性情有可原,但是赤蘚糖醇真的那麼可怕嗎?是否應該就此給代糖判上死刑?
沉醉于夜色之中
爲了緩解焦慮,我們先說結論。學術研究有其依據也有其侷限,目前來看,赤蘚糖醇仍是業內最安全、很難尋找到替代的天然代糖。即使退一步,在科研界任何一款代糖可能都存在一些爭議,但是比起蔗糖的危害來說,代糖仍然是更好的選擇。
第一序列
要討論這個話題,必須先搞清楚赤蘚糖醇到底是怎麼來的。
赤蘚糖醇是一種自然界廣泛存在的天然活性物質,在海藻、蘑菇等真菌類,甜瓜、葡萄等瓜果類以及常見的發酵食品醬油、啤酒等物質中均存在[2]。
海纳百川》若无明郑,台湾属于谁的版图?(黄征辉)
最早是在1848年,蘇格蘭化學家約翰.斯騰豪斯無意間在地衣中發現了赤蘚糖醇,1956年加拿大一位教授觀察到發酵可產生赤蘚糖醇[3-4],直至上世紀90年代,日本工業將這一技術發展成熟,大規模商業化應用。
如今,國內外普遍採用較多的生產工藝是微生物發酵法,主要以小麥、玉米或菌株爲原料,其應用也並不僅侷限於消費者所熟知的糖果、飲料、烘焙等食品行業。近幾年來,赤蘚糖醇的防齲齒性是其應用熱點之一,在醫藥和日化行業都有不錯的前景[5]。
依法严惩网络暴力违法犯罪 切实矫正“法不责众”的错误倾向
回到這次事件的核心上,大多數人的焦慮和驚慌來自於被片面化解讀的研究結論,那我們不妨來完整地看下這項研究:
钟楚曦168cm还穿高跟鞋,当郑恺和她同框走红毯,鞋跟抢镜
看完這兩項明白人心裡大概就有底了。
首先,實驗研究和我們普通人的生活還是有較大差距的。一方面,第一項研究的對象皆爲中老年人,在不同比例上有高血壓、心臟病史以及長期吸菸等健康問題。亞健康的高齡人羣和普通人在身體狀況上本來就有差異。說句實在話,家裡如果有位有基礎病的老人,吃啥確實都有可能引起健康指標變化。
另一方面,在前瞻性實驗中,受試者需在2分鐘內攝入30g赤蘚糖醇。目前市面上一瓶0糖氣泡水的容量約爲480ml-600ml,赤蘚糖醇含量約7-18g,這相當於你要在2分鐘內喝掉至少兩瓶氣泡水,似乎也是不太現實的。
其次,需要解釋的是,相關性不等於因果性。Stanley Hazen博士在研究結論中提出的是,赤蘚糖醇和心腦血管風險可能會有相關性,仍需確認對明顯健康的受試者進行更長期隨訪中是否能觀察到類似結果。
在三年時間的追蹤中,可能會有許多幹擾因素,心血管病事件發生的風險提高,並不代表着一定是赤蘚糖醇引起的。這就好比公雞打鳴和天亮了之間的關係,並不是公雞打鳴導致天亮了,而是二者都與光線這一因素相關。
在熱播劇《三體》中,也曾出現過“射手假說”和“農場主假說”解釋這一統計學上的概念:農場裡的火雞每天中午十一點都會等到主人來餵食,火雞中的一位科學家在長期觀察後得出結論,每天上午十一點就會有食物降臨,就在它向夥伴們宣佈這個定律那天,它們沒能如願等來降臨的食物,而是變成了餐桌上人類的午餐。
科學研究講究嚴謹性,因此就連Stanley Hazen博士本人,都在論文發表後補充到,“該研究存在侷限性,臨牀研究只觀察到相關性,而非因果性,後續研究還需進一步驗證在更多普通人羣中的結果。”
就此來看,許多人從一項研究中的個別特殊案例直接得到“赤蘚糖醇有害”這一結論,屬實是有點斷章取義了。
事實上,學術界也曾有不少論文研究指出,赤蘚糖醇不會影響血糖或胰島素水平,且有助於預防齲齒。2014年,醫學期刊《糖尿病學報》上的一項研究對24名被試進行爲期4周的觀察實驗,研究對象每天服用36克赤蘚糖醇,並分別在其服用2小時和4周後評估血管功能,發現赤蘚糖醇有正向作用,可能是糖尿病患者首選的糖替代品[7]。
降低脑膜炎感染风险 桃卫局预防性投药
所有關於赤蘚糖醇的實證研究和臨牀反饋中,唯一較爲明確的副作用是,一些腸胃敏感人羣過量食用可能會導致腹瀉,有研究顯示這一分界線可能是單次攝入50g[8]。
但攝入糖醇引起的腹瀉並不是一種疾病,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解釋,這是因爲在小腸中未被吸收的糖醇由於滲透作用可能導致腹脹、腹瀉和脹氣[9]。整體而言,赤蘚糖醇天然、沒有熱量、不參與代謝,其安全性已經相對可靠了。
台积电将于10月19日召开季度法说会
這是赤蘚糖醇首次遭遇質疑,卻並不是代糖的首次。代糖的安全性已經成爲老生常談的話題,過去100多年裡,糖與代糖一直在上演世紀之爭。
在2009年羅伯特·路斯廷教授發表了著名的《糖:殘酷的真相》演講之後,反糖大戰徹底拉開帷幕。關於糖的危害,如今已經被諸多研究證實。要是細數,恐怕能列上“十大罪狀”,首當其衝的是肥胖和衰老。
當下,全球減糖已經成爲大趨勢,我國也提倡減鹽、減油、減糖,“三減”的健康生活方式。據歐睿國際調研,2015年開始,全球所有地區推出的軟飲品類的蔗糖含量都有明顯地下降。
與之伴隨的是代糖的興起,這些天然甜味劑或人工甜味劑,可以實現極低的卡路里的同時,讓人們毫無負擔地感受到甜蜜的滋味。不過,自誕生之初,代糖這個挑戰者的日子就沒安生過。學術界對代糖安全性的研究一直在繼續,也時常出現互斥的觀點。
比如,第一款人工代糖“糖精”在1879年被發現。1955年,有研究指出,攝入大量糖精可能會導致雄性大鼠患膀胱癌。美國科學院從上世紀50年代起,多次成立過專門委員會對其安全性進行評估,但最近的研究顯示,糖精緻癌性可能不是糖精引起的,而是與鈉離子及大鼠高蛋白尿有關[10]。
目前應用較廣的第三代人工代糖阿斯巴甜,誕生於1965年,距今也已有五十餘年時間。去年,《公共科學圖書館·醫學》上刊載的一項研究發現,人工甜味劑,尤其是阿斯巴甜和安賽蜜,與總體癌症風險增加正相關。
但也有權威醫學期刊上的論文指出:食用人工甜味劑對癌症風險的影響在動物模型中爭論了40多年,但總體而言,阿斯巴甜等人工甜味劑與癌症之間的任何關係都沒有定論[11-12]。
不難看出,幾乎所有代糖類,不管是人工代糖還是天然代糖都遭遇到質疑,而且這些爭議都僅限於學術界內部,目前還並沒有確鑿證據。
三大好消息:中国女篮55分大胜,小宝复出惊艳,张茹太逗了!
因此,關於“代糖如何危害身體健康”的言論一出來時,一些被代糖解決於水火之中的網友們也表態了:“又來製造焦慮,天天熬夜加班給心臟造成的風險更多,不差這點。”“相比代糖還在研究的壞處來說,普通糖的壞處直接又直觀。”
確實,在過去數百年裡,據不完全統計,蔗糖已經被證實會導致肥胖、脂肪肝、糖尿病、痛風、心腦血管等多種疾病的風險增加,以及現在兒童居高不下的齲齒率的最大元兇也是蔗糖。
坦克500车载无线终端获世界物联网大会大奖
再來看看代糖,阿斯巴甜被個別研究指出,有提高血糖水平,提高乳腺癌、淋巴瘤及肥胖相關癌症患病率和誘發焦慮的風險[13];Nature上一研究指出,安賽蜜可能會改變腸道菌羣導致葡萄糖不耐受[14];美國有幾項研究通過小鼠實驗指出,三氯蔗糖可觸發腸道接收功能紊亂導致其對葡萄糖吸收的增加,對血糖調節有負面影響[15];針對甜菊糖苷的一項動物研究表明,與普通糖類相比,甜菊糖苷並不會改善葡萄糖耐受性,或不能起到幫助控制體重的作用[16]。
圆规挟「怪异3叠回波」撞进台湾 郑明典惊:不正常
熟练度大转移 阅奇
也有蔗糖和代糖的對比研究。《美國臨牀營養學雜誌》上的一篇論文對超重男性和女性進行了一項10周的跟蹤研究,這些超重的研究對象分別每天補充蔗糖或者代糖(由54%的阿斯巴甜、22%的安賽蜜、23%的甜蜜素和1%的糖精組成),結果顯示,食用蔗糖組在10周後能量攝入、體重、脂肪量和血壓都有所增加。在食用人工甜味劑的類似受試者中,沒有觀察到這些影響[17]。
《国际金融》联准会伸「鹰」爪 欧股瑟瑟发抖中
說了這麼多,不難看出:代糖確實有爭議,但還在研究沒有定論;在所有代糖中,天然代糖赤蘚糖醇的安全性是更高的;而且,相比代糖在一兩項指標上的質疑而言,蔗糖對身體健康的影響纔是全方位且肉眼可見的。
车不让行人大执法2个月 新北取缔超过7千件、机车违规比汽车多
代糖的出現,本身就是爲了打破傳統蔗糖帶來的甜蜜魔咒,數代研究人員花費心血一次次迭代,試圖給人們創造更美好的、沒有負擔的“幸福感”,所以顯然代糖是比糖更好的選擇。
再者,數百年來,代糖在食品行業的應用已經很成熟了,隨着技術發展,不夠理想的代糖會被更少應用,甚至逐漸淘汰。對於代糖的使用劑量,國際上有着明文規定。比如,歐盟食品科學委員會認爲,赤蘚糖醇在食品中使用是安全的,非酒精飲料中添加劑量最高爲1.6%。我國則規定赤蘚糖醇的添加劑量不設限制,爲科學計算能量,建議赤蘚糖醇能量係數爲0kJ/g,其他糖醇的能量係數爲10kJ/g。
這些都充分說明,在規範使用下,代糖是安全的。如果實在擔心,那還是隻喝白開水是最合適的。
韩媒:中国球迷嘘韩国国歌没一点礼貌 在实力面前五万人嘘声也没用
關心糖與代糖,本質上是人們對於健康生活的追求。
代糖出現之前,很長一段時間裡,人們都活在糖業製造出來的假想世界裡。上個世紀50年代,心臟病逐漸成爲美國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科學界懷疑致命原因可能是脂肪或者糖,國際糖業研究基金會花重金收買了明尼蘇達大學的營養學教授凱斯,1956年他搞了一場轟轟烈烈的七國研究,實際上是通過排除不利數據把心臟病的鍋甩給了脂肪。
1972年營養學家尤德金出版《甜蜜的,致命的》一書,揭露了糖的危害的真相,被製糖業抨擊爲“科幻小說”。但他留下了警句,“我們獲取更多信息的渠道早已被篩選,留給我們的是自由選擇的幻覺。”
“双节”值班期间脱岗!云南普洱多个领导干部被通报
在許多食品飲料的廣告中,我們都能看到宣揚糖給人們帶來幸福的價值觀。直至2022年,《紐約時報》還披露了飲料巨頭是如何資助備受矚目的科學家們,宣揚減重過程中人們應該更關注運動,而不是飲食。
23点后才睡!医揭身体7大损伤睡再久都难弥补
代糖的出現及不斷豐富,讓人們有了可以看到真相,自我選擇的權利。但關於代糖安全性的討論,也引發出另一個思考,我們到底有沒有必要因噎廢食,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女子200米决赛:李玉婷夺银 黄瑰芬第五
我有一個特種兵系統 小說
維茨曼科學研究所的Elinav博士在三氯蔗糖對血糖調節作用的研究中指出,“代糖的效果可能會因人而異,但不是我們原本認爲的沒有影響。我們需要提高意識,儘量避免攝入代糖,在我看來,喝水似乎是最好的辦法!”
健康公开课:如果父母不近视,孩子也不会近视吗?
毫無疑問,我們都知道喝白開水,是保持健康最好的選擇,可是我們之所以對糖上癮,不僅是滿足了口欲。對於我們爲何如此嗜甜,神經學家研究了人類大腦和腸道對糖的慾望,心理學家研究了甜味會刺激多巴胺分泌帶來愉悅感,人類學家甚至追溯了遠古祖先找糖吃補充卡路里的歷史。
加州大學默塞德分校人類學助理教授斯蒂芬·伍丁指出,找糖和吃糖是人類本能,任何決定減少攝入糖的人,都是在對抗數百萬年進化的壓力[18]。
很顯然,少有人可以拒絕糖的誘惑。代糖不提供熱量,只提供甜味,能讓我們在免除糖的危害之外,還能享受食品飲料中所謂的“極樂點”帶來的快感。這難道已經不是更好的選擇了嗎?
人們總是追求更爲苛刻的數字和毫無缺陷的解決方案,但生活是不斷扣分的過程,人並非精密運轉的機器,只有0和1兩個選項。
世界是變化的,科技也在不斷髮展,我們很難保證當前的事物不會變得更好。如果自動駕駛在實驗路段出現第一起事故的時候就被扼殺掉,那我們可能永遠也看不到一個更美好的未來。代糖之爭亦是如此。
更重要的是,當人們擁有更多選擇的自由,更多元的審美、更多種滿足健康和味覺雙重享受的解決方案時,我們無法再回到原來那個糟糕的世界了——不管是最近關於赤蘚糖醇的討論,還是過去對代糖的無數次批判,都很難再推翻甜味劑的應用。
比起那未經證實的危害,人們更在意的是,不想再被商業世界製造出來的焦慮假象所困擾。
更多元的社會,是爲了滿足更自由的選擇,爲了0卡、0熱量選擇天然代糖,爲了開心偶爾吃上一口滿滿的有着美德拉反應的紅燒排骨也未嘗不可。提供多種方案,然後把清醒選擇的權利交給消費者自己,纔是真正的自由。
[视频]5000发烟花“死星”绚烂盛开
參考文獻:
[1] 中國赤蘚糖醇行業發展深度分析與投資戰略評估報告(2022-2029年),觀研天下
[2] 赤蘚糖醇研究進展及在食品中的應用,中國食品添加劑
[3] Examination of the proximate principles of some of the Lichens,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花西子“发疯式公关”:免费送眉笔、介绍高端品牌梦想,为何消费者不买账?
[4] Production of polyhydric alcohols by osmophilic yeasts, Canadian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5] 赤蘚糖醇的特性及其應用研究進展,中國食品添加劑
[6] The artificial sweetener erythritol and cardiovascular event risk,Nature Medicine
[7] Effects of erythritol on endothelial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 pilot study. Acta Diabetol
基泰拨付1亿元安置邻损受灾户 北市都发局曝费用清单
[8] Gastrointestinal tolerance of erythritol and xylitol ingested ina liquid,Europe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9] 赤蘚糖醇的科學共識,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
[10] 非營養型甜味劑的安全性研究進展及管理現狀,中國食品衛生雜誌
[11] Artificial sweeteners—do they bear a carcinogenic risk? Annals of Oncology
[12]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tificial sweetener consumption and cancer in humans: analysis of 599,741 participants,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Practice
[13] Aspartame induces lymphomas and leukaemias in rats a L’aspartame induce linfomi e leucemie nei ratti
世银预估开发中国家短期将面临小麦荒
[14] Artificial sweeteners induce glucose intolerance by altering the gut microbiota,Nature
[15] Artificial sweeteners induce glucose intolerance by altering the gut microbiota,Nature
国庆档热映的五部电影,《莫斯科行动》排在倒数,你看过哪几部?
[16] Effect of stevia on the gut microbiota and glucose tolerance in a murine model of diet-induced obesity,FEMS Microbiology Ecology
基隆林开郡洋楼摆脱鬼屋称号 重新亮灯成新地标
[17] Sucrose compared with artificial sweeteners: different effects on ad libitum food intake and body weight after 10 wk of supplementation in overweight subjects,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18] A taste for sweet – an anthropologist explains the evolutionary origins of why you’re programmed to love sugar,Stephen Wooding